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https://www.0555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在行"行家接单剧减,中国首个知识付费产品成为过去式?

发布时间:2017-04-24 17:14:36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刺猬公社
导读:副标题#e#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最重要的一点:反馈,所以目前分答还不能替代在行。 本文转自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 作者:哲铭。 “我们这个 400 多人的行家群里,很多行家已经一个月 1 单都没有接到,而去年7、 8 月基本每天都有单。”在行行

依靠回复的语音不能超过 60 秒、任何人都可以开通分答、偷听费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分成等低门槛、轻应用策略,分答一出现便成为现象级产品,并被《新周刊》评为“ 2016 年年度创意”。

4444

2017 年年初,分答又推出主打 30 分钟以内的预录制音频课程——分答小讲。至此,果壳旗下出现了 1 分钟的分答, 30 分钟的分答小讲以及 1 小时的在行,这三款呈阶梯状的产品。

在行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有两栏:“进入分答”和“下载在行”。而分答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有三栏:进入分答、免费小讲、下载APP。

即是说,通过在行公众号能够链接到分答中,而通过分答公众号却不能链接回在行。在行的弱势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近日,分答联合创始人朱晓华向雷锋网称,比起在行,现在更关注分答。但在行和分答会融合成一个产品,并且很快就会动手做这个事情。他说,现在有的用户想要约行家,会先上分答进行试听或试问答。

据唐小彤介绍,在行和分答目前是同一个团队在一起运营,成员约有百名。在行和分答的更新频率是每周发一版,而分答网页端每天都有新功能上线。

分答小讲,是目前分答和在行团队主推的产品功能。“分答小讲其实就是浓缩的在线版在行。”殷冠鹏说。

“小讲的模式比较轻。在行采取线下见面的方式,沟通成本、出行成本都比较大,很多行家慢慢觉得比较疲惫,不愿意把太多精力倾注在这上面。“殷冠鹏说,他经常会通过微信视频见一个远程学员,时间效率更高。

即便与分答整合在一起,在行的线下模式还能延续吗?

尽管有些用户更青睐线下见面,但更多用户选择了线上。他们认为分答小讲更加方便。所以,越来越多的行家通过分答小讲开展线上课程,而减少与学员面谈。在行团队也开始把一些经验型的、知识型的内容通过分答小讲进行放送。

唐小彤认为,用户订阅分答小讲并不会影响行家的单量,因为二者是不同颗粒度的产品。殷冠鹏也持类似观点,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最重要的一点:反馈,所以目前分答还不能替代在行。

“在行现在整体的活跃度还是很有压力的。分答本来是想通过自己的模式为在行引入更多用户。但线下方式都会有空间限制,目前在行分布在九个城市,但有的课程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开通的。目前,分答和在行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颈。”殷冠鹏说。

不论是在行还是分答小讲,都主要依靠大V、行业专家等各个领域的KOL(意见领袖)。好处是,KOL自带流量,能吸引大量粉丝。但弊端也是明显的,过度依赖KOL,平台的不稳定性风险太大。“如果核心行家出现变动,就没法玩了。”

知识付费的风口之下,在线付费问答产品也早已扎堆。但并非只有在行和分答陷入困境,微博问答、头条问答、豆瓣时间,乃至界面、澎湃等新媒体搭建问答平台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殷冠鹏在知乎Live上也开栏目,第一期有 3000 人,第二期直降到 300 人,他预估接下来这一期的人更少。

付费问答,只是一场尝鲜就死的闹剧吗?

(编辑: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