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https://www.0555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正文

王石自曝:在哈佛求学是但丁炼狱级经历,差点抑郁

发布时间:2016-04-20 12:52:59 所属栏目:访谈 来源:金错刀微信
导读:王石这么说自己的人生修炼:30岁、40岁、45岁是人生最难受的时候,事业正往上冲,上有老下有小,到了50多岁,小孩大了,各方面定型了,也知道怎么面对荣誉。你说作为一个成

王石 王石代言手机 王石女友田朴珺 王石的儿子 王石田朴珺

金错刀的推荐:王石这么说自己的人生修炼:30岁、40岁、45岁是人生最难受的时候,事业正往上冲,上有老下有小,到了50多岁,小孩大了,各方面定型了,也知道怎么面对荣誉。你说作为一个成功男人,50岁是不是才开始?一不小心13年过去了,我现在65了。我突然又发现,一个成功男人的辉煌60岁才开始。

资本时代来临,作为市场经济成长期的偶像,65岁的王石对自己事业的掌控力似乎岌岌可危。但面对我们,他的自信一如既往。他更愿意谈起美好而充满竞争性的生命体验,也因此他加入了时尚先生发起的“美好事物联盟”。

王石自曝:在哈佛求学是但丁炼狱级经历,差点抑郁

以下为王石先生本人的口述:

我这三十年的积累一下子给激发出来

(资本冲击)事态逐步明朗了。我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并解决万科很多问题。让你们自以为了解王石,让你们自以为了解万科的……大跌眼镜。这本来就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时代。当然有点不确定,不是说一定这样,但一定是非常好的一次机会。

这次事件让转型更坚决了。所以你说我还有信心吗?我说别谈它了吧。在我看来,尽管它在进程当中,对我来讲已经是过去时了。

我这30年的积累一下子给激发出来。非常非常好。

有没有信心是个问题吗?它不是个充不充满信心的问题,我觉得这次经历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代表性,在中国的时代进程当中会扮演一个,我不敢说是重要的,但是是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如何重新认识资本市场的关系?中国如何再往前走?资本和知识、信用、品牌应该是什么关系?它会成为企业管理经营很有意思的一个案例。

万科的文化一直被人另眼相看、不接受,在文化主流当中很另类,没有这次事件它还得一步一步被社会接受,但因为这次一下把它给提前,让大家重新认识。

现在我的兴趣点已经转移了。万科的定位就是混合所有制,非常清楚,一定不是一股独大。混合所有制可能是未来的方向,我们也算是探路吧。 恰好借这个契机进行资产重组,让混合所有制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有人说资本冲击下你王石谈文化,不行了。文化是万科的灵魂。不是说讲文化,就是只讲情怀,就是不务实。万科有今天,首先靠的就是这个文化。到最后你也看了,我不是文人,我是企业家。

当然有担心,有些事儿是别人看着很担心,我不担心,但这不是(没有紧张感)。当然担心,那怎么会不担心呢?只有有这种担心,对你来讲才奋起嘛,你才能兴奋起来。

秦朔写(关于“宝万之争”的)文章,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得到)的反应基本说是朋友帮了倒忙(笑)。我没这感觉。不管别人怎么理解至少我读了觉得挺温暖。

(自我评价跟外部评价)差距很大,那很正常。这样不是才有了非常非常戏剧的张力吗?如果朋友写这篇东西你都经不住,你就太脆弱了吧。这才是反差。(如今的反差的程度)已经到了那边说,你输了,这边(事实)来讲(情况恰恰相反)……哎呀编都编不出来,这种张力才精彩啊。

我这人性格是这样。万科毕竟30年了,把它私有化、把它买去又怎么样?我人还在啊。我的信用还在、团队还在啊。我不会再造个万科吗?最不济不是这种情况吗?这是我的自信,还能有比这个更不好的结果?

你看我有没有后悔、有没有再软一点?我没有。企业家不可能靠别人的同情活着,企业做得好,你的能力得到事实验证,你才有底气。

这社会当中不可能是正义邪恶这么简单,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邪恶,但是总的来讲正义的力量能不能体现,(是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再看,确实是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发展中、有很多疑问的时候,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创始人没有股票(这是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

最后所谓的输赢,多赢才是真正的赢。但是无论多赢什么情况,要有一种正确的东西让大家知道:你讲信用,讲诚信,讲文化,(这是正确的东西)——当然首先你得经营非常成功,因为你是企业家。

金钱不能取代一切。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我觉得可能在这当中给大家一种信心。

(资本冲击之下)万科没有任何幻想,非常明确,这是一场文化保卫战。

这是万科团队最好的锻炼机会。你强调的是文化,文化有基因,什么意思呢?这个文化就是靠团队,不是靠某一个人。这就是差别,就是我们要保卫的东西。

事实上他们(万科团队)做得非常优秀。(2015年)12月17号这次回来,原来我打算过完圣诞就回去学校的。但我看到这个时候,那就介入一下呗,你怎么办(笑)?

这件事解决完了之后,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万科,那我原来的人生规划受不受影响?肯定要受一定影响,但是不会太大。 反正最多最多受一个学期的影响,最多。

王石自曝:在哈佛求学是但丁炼狱级经历,差点抑郁

一生的最后一次机会

一直有留学梦,32岁到深圳时想待两年过渡一下就出去(留学),直到快50岁才放弃,后来52岁又把这个梦捡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从珠峰下来我发现人生50岁才开始。

我在哈佛是但丁经历炼狱,在剑桥是如沐春风,在牛津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以前梦里有自己在学习,在自己向往的很好的学校学习,并不愉快。更多的梦是在考试,压力非常非常大。

到哈佛时正好白雪皑皑,哪儿都是雪。觉得很孤独。公司要给我安排秘书、司机,没接受,我一个人去。到那儿你得办信用卡吧,一个信用卡办了一个月。不仅是语言问题,在国内你没办过信用卡。地铁搭错方向,应该走这边,走那边了,诸如此类。

根本听不懂,没法交流。好在有点哑巴英语的底子。你讨好这些本科生,请他们吃饭,一块儿听课的,你把那个电脑笔记U盘给我,回来我看才知道今天讲了什么。基本没有两点钟之前睡觉,晚上不敢应酬,吃饭要20分钟解决就开始做作业。

我长那么大到60岁第一次感到脑袋累。你说身体累、四肢累,哪有脑袋累的?真的感到一片空白,就是睡不着。听不懂加上睡不着,课堂上就打瞌睡,我看着老师,眼睛睁着,实际已经没有意识了。

能坚持多久?他坚持不久啊。这个关能过去吗?说真的,我这样坚持坚持,有抑郁症的可能,我(语言)过关了也行啊——坚持半年、一年下来,没什么结果,听不懂还是听不懂,交流还是没法交流。值得吗?睡不着了就想,干嘛这样呢?我(把哈佛的见闻写一写)弄一本书(给舆论一个交代)是没问题的呀,混一混没问题的,干嘛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没放弃唯一一个理由是,这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

你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你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在哈佛期间,人非常非常紧张,一直处于防卫状态。最难熬的是第一年,第二年过得非常快,但你已经路径依赖了,那种自卫——你不用那么紧张,但你已经形成了紧张。跟人家谈话就处于焦虑状态。

离开哈佛到剑桥,一切都是陌生的重新开始,那一下就如沐浴春风,哎呀。你不是突然语言熟练了,是到了新环境防卫的紧张心没了。

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你和牛顿、达尔文是邻居,当然是和他们的游魂。

我本身挺庆幸文化大革命时我初中二年级,还没受很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兵、当工人、工农兵学员、下海做企业家,一下就拥抱了西方的文化。庆幸没受传统污染嘛。

80年代那个《走向未来》丛书对我完全开天窗了,很多东西从那儿学的,经济学就是从张五常的《卖桔者言》。给我到现在还影响很大、我还在读的书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王石自曝:在哈佛求学是但丁炼狱级经历,差点抑郁

重新认识中国

(编辑: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