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https://www.0555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 > 正文

视频监控网络与IPv6之间的爱恨情愁

发布时间:2019-02-21 12:42:39 所属栏目:教程 来源:佚名
导读:副标题#e# 在物联网的三大层次中,感知层作为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摄像机采集的数据信息占据全世界物联网数据的约一半以上的存储量。传统视频监控技术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各行业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而目前

1、NAT技术让人欢喜让人忧:(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它是为解决IPv4地址短缺问题而出来的一种技术,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所以很多运营商和公司通过使用NAT,给用户分配私有IPv4编址地址而非公有IPv4地址,大部分用户没有更换现有网络设备马上升级到IPv6的理由。物联网时代视频监控网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绝大部分都是内部网络不对外开放,接入互联网的需求并不大,有些视频监控网络由于安全保密的需要,特别是公安部门,按要求是不能接入互联网的,使用私有地址即可解决相关的问题,所以使用IPv6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其实当网络之间通信时,NAT的存在将增加交换延迟,会影响网络的性能,降低网络吞吐量;其次它破坏了原来的网络端到端的透明性,只适用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应用,用户在NAT之后无法做流媒体穿越,将影响CDN的效果;在维护连接状态和动态映射信息的设备中,有可能会产生单点故障,在和其它网络整合时,也有可能产生地址冲突(重叠)问题;很多高层应用协议与NAT不兼容,一些认证机制和技术在NAT之后更为复杂和甚至无效;NAT屏蔽了用户的真实地址,无法对用户溯源,对网络安全有不利影响,阻碍了在网络层提供安全服务。所以在物联网时代,NAT技术将无法适应数据量庞大且更为复杂视频监控网络发展的需要,IPv6才能挑起未来网络的重担。

2、IPv4到IPv6过渡并非易事:在某种情况下,一项技术发展越充分,应用越广泛,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这有可能成为下一项新技术部署的障碍,IPv6就碰上这样的尴尬:IPv4庞大的用户群与设备,使得IPv6不得不考虑如何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现在常用的三种过渡转换技术各有千秋,但是也各有缺陷:

(1)、双栈技术:是指在网络节点上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种协议,从而在IP网络中形成逻辑上相互独立的两张网络:IPv4和IPv6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栈,源节点根据目的节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协议栈,而网络设备根据报文的协议类型选择不同的协议栈进行处理和转发。采用双栈技术部署IPv6,不存在IPv4和IPv6网络部署时的相互影响,可以按需部署,实现二个网络的共存,但是不能解决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问题,而且不会节省IPv4地址,不能解决IPv4地址用尽问题。

(2)、隧道技术:基于IPv4隧道来传送IPv6数据报文的隧道技术,是将IPv6报文封装在IPv4报文中,这样IPv6协议包就可以穿越IPv4网络进行通信。因此被孤立的IPv6网络之间可以通过IPv6的隧道技术,利用现有的IPv4网络互相通信而无需对现有的IPv4网络做任何修改和升级。IPv6隧道可以配置在边界路由器之间,也可以配置在边界路由器和主机之间,但是隧道两端的节点都必须既支持IPv4协议栈又支持IPv6协议栈。该技术缺点也很明显,需要部署隧道两端的设备,在隧道的入口处会出现负载协议数据包的拆分,在隧道出口处会出现负载协议数据包的重组,这就增加了隧道出入口的实现复杂度, 对终端系统要求也高,不利于大规模的应用。

(3)、地址协议转换技术:该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技术,实现IPv4和IPv6的协议转换,能够将数据在两种格式之间灵活转换。翻译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Pv4与IPv6网络协议层的翻译,另一方面是IPv4应用与IPv6应用之间的翻译,从早期使用NAT-PT协议到现在的NAT64协议,仅需对现有IPv4网络做少量改造(通常是更换出口网关),即可实现对外支持IPv6访问,部署简单便捷。由于IPv4和IPv6协议设计上的不兼容性,协议转换过程费时费力,处理开销较大,效率较低,应当尽量避免采用此技术。

(编辑:网站开发网_马鞍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